1. <p id="vh4fb"><label id="vh4fb"><menu id="vh4fb"></menu></label></p>
    2. <td id="vh4fb"><option id="vh4fb"></option></td>
      <p id="vh4fb"><del id="vh4fb"><xmp id="vh4fb"></xmp></del></p>

    3. 首頁社會—正文
      唱響文化自信“黃河大合唱”
      2023年09月05日 11:03 來源:瞭望

        唱響文化自信“黃河大合唱”

      山西省石樓縣辛關鎮的黃河奇灣(2023 年 8 月 3 日攝)詹彥攝 / 本刊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掘黃河文化內涵,活化黃河文化遺產,講好黃河故事,對于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凝心聚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

        ➤隨著對黃河文化宣傳工作日益加深,黃河文化從小眾走向大眾,從書本和影視作品走入日常生活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海拔5000米以上的巴顏喀拉山脈,雪山聳立,冰川交錯,一股清流從北麓順勢東流。從高原到平原,從黃土到濱海,黃河一路奔騰,經過9個省區后,在山東省東營市匯入渤海。

        千百年來,黃河極大影響了沿途地形地貌,也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傍河而居的漫長歲月里,黃河沿岸醞釀生發出博大精深、內涵深厚的文化藝術。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掘黃河文化內涵,活化黃河文化遺產,講好黃河故事,對于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凝心聚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

        2020年10月,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正式被提出。2023年4月,在黃河文化論壇上,沿黃9省區簽署黃河文化國際傳播合作、弘揚紅色文化合作、唱響新時代黃河交響曲合作等協議,發布《黃河文化論壇倡議》。7月,《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印發。

        一曲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正在奏響。

        構筑共有精神家園

        黃河文化涵蓋文明精神、文化譜系、地域文化等多層次,囊括政治、經濟、藝術、語言文學等多領域,屬于開放性文化共同體。而黃河文化與流經省區的歷史地理交相融合,又孕育出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針對黃河沿線豐富的文化資源,近幾年,沿黃河各省區先后出臺法律法規政策,為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供指引和保障,并取得一定進展。

        ——摸清黃河文化底數。一直以來,家底不明制約黃河文化保護工作。為此,內蒙古全面開展黃河流域古文化遺址遺跡普查,建立文物資源數據庫。深入開展黃河流域考古發掘和遺產研究,加強文物保護認定,健全遺產檔案,加強古城、古鎮、古村、古灌區、古渡口、古道等遺產遺跡遺存保護。

        山西黃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黃河文化代表性地區和文化資源密集型區域,根祖文化、德孝文化、佛教文化、晉商文化等聞名遐邇,紅色文化內涵豐富。山西在開展黃河文化資源普查,摸清文化遺產類型和分布狀況的基礎上,正加強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構建山西黃河文化資源公共數字平臺。

        ——加強文化闡釋研究。山東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袁紅英認為,加強黃河文化研究是塑造中華文化精神標識、講好中國故事的必然要求,是挖掘黃河文化時代價值、凝聚奮進力量的重要途徑,也是拓展學術空間、創新學術體系的重要舉措。

        近幾年,沿黃省區依托國家相關研究機構、相關高等院校,以及沿黃九省區的科研院所,不斷涌現出黃河文化研究智庫和高水平綜合性研究團隊,創新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研究協同機制。

        ——實施一批保護性項目。文物大省河南展開重大考古研究,聚焦仰韶文化,鞏義雙槐樹取得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時期和關鍵地區的重大發現。聚焦夏文化,二里頭申遺邁出堅實步伐,淮陽時莊遺址等取得突破性考古成果。2022年,甘肅省白銀市依托長征、長城、黃河三大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完成景泰寬溝堡遺址、景泰明長城、靖遠鐘鼓樓、索橋堡等一批重點黃河文化遺址本體修繕項目。

        5464公里的黃河、70多萬平方公里的黃河流域。這里既有眾多不同時代的文化遺存,也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等,歷經千年演變形成今天絢麗的黃河文化。

        在今年舉行的黃河文化論壇上,沿黃9省區共同簽訂系列合作協議,同時作為論壇的重要成果《黃河文化論壇倡議書》發布。倡議包括聯合開展跨學科、跨區域課題研究,攜手推進黃河文化保護利用,攜手培育踐行生態文明理念,攜手加強黃河流域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攜手推動黃河文化文藝創作,攜手開展大河文明交流互鑒等。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劉玉珠認為,這為克服線性文化空間結構、分割性認知帶來的管理協同困難,邁出了堅實一步。

        河南省鄭州市黃河博物館一角(資料照片)李嘉南攝 / 本刊

        黃河文化飛進尋常百姓家

        連接傳統與現代,更好講好黃河文化故事。目前,沿黃各省區結合具體文化特點,將文化遺產元素融入科普著作、影視作品、文創產品、沉浸式體驗活動,古老的黃河文化正跨越千山萬水、飛進尋常百姓家。

        黃河岸邊,上千棵棗樹訴說著歲月的滄桑,穿過棗林,一幢幢古色古香的建筑映入眼簾。來到寧夏中衛市中寧縣黃羊村,游客們仿佛坐上了時光機,近距離感受過去人們如何在黃河岸邊繁衍生息。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黃羊錢鞭正是因此村而得名。

        黃河流經寧夏397公里,橫貫中衛182.5公里。作為黃河上游最早開發的自流灌溉區,游牧文化與農耕文明在這里長期碰撞融會。為推進黃河文化傳承創新和活化利用,當地正通過對古建筑、古鎮、古村等農耕文化遺產和引黃古灌區、古渡口、治河技術等水文遺產進行保護傳承,“重塑黃河人家”。

        “豐富傳統村落、街區內涵,建設黃河文化展示館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學基地,讓人民群眾直觀感受、‘觸碰’歷史遺跡文物,來深刻感知黃河流域上中華文明的一脈相承、源遠流長?!睂幭幕刈遄灾螀^中衛市委宣傳部部長高鵬說。

        如今在山東,趕一場黃河大集是一種時髦。在2023年的黃河春季大集上,來自沿黃9省區、山東沿黃9市的傳統美術、傳統技藝類非遺手造項目及文創精品80余項集中亮相。

        青海土族盤繡、甘肅敦煌彩塑、內蒙古馬頭琴、山西平遙推光漆器、山東淄博琉璃……來往行人駐足,透過一個個多彩的非遺作品,走入黃河沿岸的文化世界。

        為深入闡釋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沿黃各省區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內涵。四川圍繞“黃河文化”主題,抓牢紅色文化、脫貧攻堅、民族文化等題材,完成紅色音樂劇《牦牛革命》、歌舞劇《一捧糌粑》大型劇目作品創作。

        為講好新時代寧夏黃河故事,寧夏青銅峽市青銅峽黃河大峽谷旅游區定期開展“文脈傳承母親河·千秋偉業頌中華”黃河取水儀式,開發了尋訪大禹、黃河文化等研學產品。

        坐落于山東濟南百里黃河風景區的黃河標準化堤防工程(濼口),獲評國家水情教育基地。以黃河堤防人文景觀為核心的“一堤、兩館、四園區”宣教模式,成為沿黃群眾了解黃河文化、學習水情知識的重要窗口。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山東黃河河務局局長李群介紹,這是山東豐富“治黃文化”體驗載體、實現活化傳承的一個縮影,今后將繼續活化利用黃河文化資源稟賦,打造更多保護展示黃河文化的濃縮基地,讓黃河文化走入群眾生活。

        如今,數字化發展讓黃河文化傳播實現智慧展示,更拉近了普通群眾與黃河文化的距離。甘肅白銀市正推進“智慧博物館紀念館”建設,重點推進白銀市博物館、會寧縣博物館、靖遠縣博物館和會寧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互聯網+”項目。

        隨著對黃河文化宣傳工作日益加深,黃河文化從小眾走向大眾,從書本和影視作品走入日常生活。

        以文促旅滋養沿線百姓

        依托九曲黃河,沿黃各地正為實現“快進慢游深體驗”的目標,加速建設旅游基礎設施。

        河南省規劃布局了總長3359公里的沿黃1號旅游公路,通過2條主線、13條支線、34條聯絡線,串聯起黃河沿線31處核心旅游景區。山西省的黃河1號旅游公路已建成2812公里,到2024年,黃河1號旅游公路與長城、太行1號旅游公路貫通山西全域,基本實現沿線通信網絡信號全覆蓋。

        “中國根·黃河魂”“行走河南·讀懂中國”“黃河之上·多彩白銀”……獨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正被叫響。黃河文化遺產正轉化為優質的文化旅游資源,源源不斷地吸引來自各地的游客。

        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黃河文化遺產實驗室負責人侯衛東認為,提升群眾的可獲得性,關鍵要讓老百姓和政府都能體會到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帶來的經濟社會紅利。

        位于黃河上中游分界處的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曾是古云中郡,在這里,黃河與沙漠相遇,一邊是滔滔黃河水,一邊是連綿起伏的庫布其沙漠。托克托縣按照沿黃休閑觀光經濟帶發展定位,傳承文化脈絡,推動沿黃文旅產業快速發展。

        黃河岸邊,一座座古老村落正積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因地制宜地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村容村貌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在托克托縣郝家窯村,一條農業休閑觀光旅游帶成為熱門景點,鄉村旅游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村子還被原農業部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在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蓑衣樊村,每周都會上演一場以黃河文化為主題的非遺演出。

        蓑衣樊村北依黃河,曾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這幾年,靠著良好的生態,蓑衣樊村打造“濕地漁家”特色鄉村旅游。隨著淄博市重點推進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村子又在旅游項目、民宿風格中融入了“黃河水鄉”元素,帶動了葦蒲草編、粗布紡織、燈籠扎制等產業迅速發展。

        在黃河上游的青海牧區,上到70歲的老人,下到幾歲的孩童,都能說唱幾句《格薩爾》史詩。近年來,政府主導的《格薩爾》旅游文化節、《格薩爾》賽馬節、《格薩爾》文化藝術節和香浪節等與《格薩爾》史詩有關的大型活動吸引著八方游客。

        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副院長陳怡平認為,沿黃9省區應突出文化引領,持續將黃河文化內核注入經濟社會發展,以高品質文化助推高質量發展。通過物態化、活態化、業態化手段,讓厚重的歷史文化活化為旅游產品,打造現代時尚、國際高端的文旅產品、業態和線路,推動文化和旅游聯動發展。

        黃河依舊奔流,黃河文化正滋養兩岸迎來新生活。(采寫記者:張海磊 李寧 張玉潔 楊穩璽 魏婧宇 姜辰蓉 王飛航 郝源 邵琨)

      青青青国产精品免费观看,骚虎视频在线观看,一个色综合国产色综合,日本一区二区精品偷拍,最近最新中文字幕,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妓女
      1. <p id="vh4fb"><label id="vh4fb"><menu id="vh4fb"></menu></label></p>
      2. <td id="vh4fb"><option id="vh4fb"></option></td>
        <p id="vh4fb"><del id="vh4fb"><xmp id="vh4fb"></xmp></del></p>